电子元器件呆料是如何处理的和最后到哪里去了?

1、什么是电子元器件呆料
A:电子元器件呆料,亦称作电子元器件呆滞料库存,指的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周转流通的物料。例如,某些为库存备货而采购的物料,在保质期内未被消耗,便通常会被纳入呆料范畴。
B:呆料通常是工厂、贸易商或者方案工程师所剩余的尾料。总之,物料存量过大,耗用量稀少,且库存周转率极低的物料就属于呆滞物料。

2、电子元器件呆料产生的原因
电子元器件呆料产生的原因可归纳如下:
① 由于市场预测不准确,生产准备的物料过多,进而导致呆料与旧料的出现;
② 若客户订单被取消,而计划部的物料采购已完成,且无法进行替代使用时,这些物料就会成为呆料、旧料;
③ 订单产品标准不清晰,致使生产出的产品被退货,在返修过程中便产生呆料与废品;
④ 材料计划不合理,订购预加量过多,从而形成呆料旧料;
⑤ 当准备生产时才发现设计错误,那么为此准备的一部分物料就会变成呆料。在变更设计时,若未能及时修正采购活动或存量,也会造成呆料的产生;
⑥ 生产线管理不善,对生产线物料的发放、领取以及退料管理不佳,由此造成生产线呆料。

3、电子元器件呆料回收最后到哪里去了?
常见的三种呆料处理方式
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呆料处理方式,大体分为三种:电子元器件整批清售、电子元器件代售和电子元器件寄售。在传统商业运营模式下,这三种库存处理方式能够实现较为简单快捷的呆料处理。然而,它们各自的缺陷也较为显著。像代售和寄售模式,往往流动性较差,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将库存销售出去;而整批清售模式对于库存周转率极低的物料,回收价值过低,会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