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,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?

回顾十多年前的单片机领域,8 位机市场格局清晰明朗:

  • 第一梯队:美国的 microchip 和 Atmel 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,处于行业顶端,产品均价高达十多块钱。
  • 第二梯队:台湾地区的厂商紧随其后,他们的芯片内核多模仿 microchip ,价格相对亲民,不到 10 块钱。
彼时,中国大陆在单片机领域才刚刚起步,能自主研发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。台湾厂商凭借价格优势,在大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,令人羡慕。

如今的 8 位单片机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
  • 价格暴跌:台湾地区的产品价格已降至 5 毛钱,而中国大陆的产品更是低至 2 毛钱。
  • 巨头困境:曾经的美国单片机巨头陷入困境,Atmel 被收购,microchip 也只能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苦苦支撑,如出口到美国的通信产品以及军方产品等。这些领域因政策要求必须使用美国芯片,否则 microchip 恐怕也难逃倒闭命运。
  • 台厂艰难:曾经风光无限的台湾单片机厂商,如今也因激烈的价格竞争,盈利变得十分艰难。

从这个发展历程不难看出,芯片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:
  • 低端芯片:在低端芯片领域,一旦中国大陆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实现量产,就会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,将价格降至白菜价。这背后依靠的是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提升的生产效率。
  • 高端芯片:高端芯片情况截然不同。以华为海思芯片为例,尽管华为在芯片研发上投入巨大,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,但海思芯片并没有走低价路线。因为高端芯片的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和漫长时间,往往需要投入几百亿资金,耗时数年才能取得成果。如此高昂的研发成本,使得高端芯片无法像低端芯片那样轻易降价。

芯片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:技术含量低的芯片,由于竞争激烈和中国大陆企业的加入,价格不断走低;而技术含量高的芯片,受限于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,价格依旧维持在高位。这一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,也促使中国大陆在芯片产业发展中,既要巩固在低端领域的优势,也要加大在高端领域的研发投入,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